学术文苑丨刘姝妹:浅谈汉画像石中的人物肖像(上)

详情介绍

 

浅谈汉画像石中的人物肖像(上)

刘姝妹

 

内容摘要  两汉时期是中国早期人物肖像画兴起与发展的时期。它继承了先秦肖像画的绘画风格,从“写意”到“写实”,独特的写真、传神写照的艺术传统,形成“以形写神”的描写。汉代肖像画创作已有相当的水平,人物造型独特,面部细节的刻画尤为细腻,从中反映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物特征。汉代肖像画浓缩与概括性的造像风格和理念,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肖像画,标志着中国肖像画逐渐进入风格成熟的形神时代。

 

关键词   汉代、画像石、人物肖像

 

肖像画是人物画的一个门类或分科,既与人物画有很多共性,也具备独特的个性。肖像画是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古时称肖像画为“写真”、“写照”、“传影”,寓意对照真人写生。中国人物画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在彩陶和岩画上就有人物绘画;战国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的人物肖像画。

汉代绘画包括帛画、壁画、漆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这些材质上都有人物肖像画,画像石人物肖像主要采用先白描后镌刻的方法,“以刀代笔”,用“线”作为造型的手段。画像石中的人物肖像,造型准确、线条流畅、作风写实,表现出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人物肖像绘画史中,上承战国绘画之风,下开魏晋人物画之先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汉代人物肖像画产生的原因

图画之妙,爰自秦汉”(《历代名画记》)。战国到两汉时期是中国早期人物肖像兴起与发展的时期。汉代画师有非常高超的写实技艺,当时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情况下,人物画像常被作为接近真实的视觉传达手段。汉高祖刘邦第一次知道张良的真实形象是在图像中获得的,“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汉元帝“以图选美”、“按图召见”所依据的就是写真肖像作品,“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据《历代名画记》载,画工毛延寿擅长写真,画人“老少美恶皆得其真”。汉武帝时,“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怜闵焉,图画其形于甘泉宫。东汉时期,桓帝为了知道隐士姜的样子,专门派出画工给姜画像,桓帝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闇,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

汉代功臣都是图像留形的。为表彰功臣,汉武帝在未央宫建麒麟阁,宣帝甘露三年将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十一人画像置于麒麟阁《汉书·苏武传》云:“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时期,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命绘28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称“云台二十八将”。灵帝画乐松等三十二人像,以及各州郡画大儒、名贤、孝女等等,尚方为鸿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象立赞,以劝学者。

汉代还为古代圣贤作画,《后汉书》载:“永和元年,置鸿都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各处太学图画孔子及其门人的肖像,这与汉画像石中雕刻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相吻合。

汉代的人物肖像画已经具备了写真的水平,《西京杂记》论长安的画工写人形,可以“好丑老少,必得其真”。汉代肖像画除了写形存真的功能外,主要是作为政治教化的辅助手段逐渐发展起来的,“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恶以戒世,善以示后”是汉代肖像画成熟发展的政治原因。

二、汉画像石中的人物肖像

汉画像石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是绘画与雕刻结合的艺术形式,人物肖像一直是画像石描摹的主要对象。汉画像石基本是一种叙事性写实图像,人物是图像中的主体,围绕人物来“叙述”画面故事,带有明确的叙事情节。画像石中的人物肖像主要包括墓主、祠主像;帝王先贤像;烈士列女像;宗教人物像;异域胡人像五类。

 

(一)墓主、祠主肖像

汉画像石中常刻有写实性的墓主、祠主像,这一文化传统来自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化,《楚辞·招魂》:“天地四方,多贼奸些;像设君室,静闲安些。”朱熹注云:“像盖楚俗,人死则形貌于室而祠之也。”湖南长沙出土两幅战国楚墓帛画,《人物夔凤图》和《人物御龙图》是现存最早的绘在丝织品上的独幅人物画作。《人物夔凤图》,画中女子恬静飘逸,所勾墨线挺劲有力,在口唇和衣袖处施以朱色(图1)。《人物御龙图》以流畅的单线勾勒为主,绘一个男子身着长袍,侧身向走,手挽缰绳,玉龙腾游。这两幅帛画中的人物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人物肖像画。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幅“T”形帛画,画面的中间是一位拄杖而立的老妪,左侧有两个男人手捧简册跪迎老妪,右侧三个侍女拱手随后。中间的老妪为墓主人轪侯夫人的肖像画,老妪的发髻上插有长簮,簮首的白珠垂于额前(图2)。1975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画上的中心人物是男子像,学术界认为是墓主利稀的肖像。尽管学术界对帛画的性质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帛画中的人物为墓主肖像的认识没有异议。

 

1 战国帛画《人物夔凤图》          2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老妪画像

 

汉代装饰墓葬中往往也刻有墓主肖像。《后汉书·赵歧传》云:“赵歧字邠卿,京兆长陵人。多才艺,善画,自为寿藏于郢城,画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人居宾位,自居主位,各为赞颂。”赵歧将自画像刻于墓室中,说明当时有这种习俗。2000年发现的陕西省旬邑县百子村东汉壁画墓,墓主人榜题自称“邠王”,旁边还有其夫人画像。2005年,陕西省靖边县杨桥畔一号墓后室北壁上,也绘有墓主人的形象。

 

1978年山东诸城县博物馆在该县凉台村发现一座东汉晚期的画像石墓由石刻题铭“汉故汉阳太守青州北海高密都乡安持里孙琮字威石之郭藏知墓主为汉阳太守孙琮,墓室画像中有一幅“拜谒议事”画像,纵151、横75厘米,下面部分为庭院的三层楼阁,刻众多人物在楼内议事,其中走在榻上,身前有凭几、身后有屏风的人物即为太守孙琮的画像(图3)。

 

3 山东诸城东汉汉阳太守孙琮画像(采自《文物》1981年第10期)

 

在画像石祠堂的配置中,祠堂后壁一般都有刻画祠主的形象,表现“祠主受祭图”的主题。山东嘉祥焦城村出土祠堂后壁画像石上,画面上层为二层楼阁,楼阁的下层刻着拜谒的场面,一位谒者向一为端坐的主人跪拜,主人身后的榜题有“此斋主也”;1981年山东嘉祥五老洼发现的一块“楼阁拜谒图”中,被拜谒者身上刻有“故太守”三字,太守凭几而坐,面有胡髭,表现为耄耋之年老者的形象,当是祠主的肖像(图4)。

4 山东嘉祥五老洼“故太守”画像(作者据《中国画像石全集》描图)

 

山东金乡朱鮪祠堂是一座原保存完好的祠堂,祠堂内刻有祠主身前生活的场景,在4号石横枋下面,站立一位男子,气宇宣扬的站立,长须虬髯,头戴爵弁(图5),旁边有“朱长舒之墓”题刻,有学者认为此为祠主肖像,也有学者认为是一个武职的门吏,朱鮪祠堂为祠主缺位的画像。从该人物的形象及服饰来看,是整个祠堂画像中身份最高的人物,其旁又有铭文题刻,因此很有可能是祠主的肖像。

徐州汉画像石祠堂中也有祠主的画像,通常刻在祠堂的后壁。在小祠堂画像中,祠主表现为夫妇二位并排踞座,所面对的方向正是受拜者的位置,这种空间布局表明上面的画像为祠主(图6)。

 图5 山东金乡朱鮪祠祠主画像(作者描图) 

6 徐州壁龛小祠堂祠主夫妇画像(作者据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展品描图)

 

墓主、祠主画像石描写的是某一特定的人物,显然是俱备了肖像画的某些特征。对于这些肖像画的写实性,学术界又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长广敏雄对汉代肖像画的写实水平有较高的估计,认为汉代的画师有这种写实的能力和水平;邢义田则认为:就目前可考的汉画来说,还没有见到这样的作品;郑岩则认为:墓主画像作为死者灵魂的象征,并不要求对人物的面形、五官作细致人微的刻画;古代普遍存在的画像的禁忌,使画家的创作与所描绘的对象分离开来;受宗教造像的影响,墓主画像也必然如神像一般,有程序化的倾向。从目前所发现的墓主、祠主画像来看,创作者力求接近墓主、祠主的真实形象,由于画像石是先画稿在镌刻,画稿到雕刻之间本身就存在了失真的情况,因此在表现人物个性的时候,只是尽可能的表现写真。

 

(二)帝王先贤像

 

帝王先贤像是汉代宗庙、墓室祠堂的主要创作对象。古代常将贤明帝王及恶君刻在明堂上,《淮南子》载:“文王周观得失,遍览是非,尧舜所以昌,桀纣所以亡,皆著于明堂。”《孔子家语》有类似的记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牖,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汉书·杨珲传》载:“(杨)珲上观西阁上画人,指桀纣画谓乐昌侯王武曰:‘天子过此,一二问起过,可以得师矣。’画人有尧舜禹汤不称,而举桀纣汉画像石中的帝王先贤像,有“善以示后、恶以戒世”的作用。

 

画像石中的帝王像最典型的是嘉祥武梁祠中的“十帝王图”,他们是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夏禹、夏桀。古代帝王的真实写影并不存在,武梁祠的十帝王像主要是以人物的服饰及榜题文字作为设别符号。在汉画像石中,大禹治水是出现最多的的帝王题材画像。在大禹图中,耒耜和斗笠、蓑衣为大禹的身份标示物,《韩非子·五蠹篇》载:“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在人物肖像特征中,《太平广记》卷八十二引《帝王世纪》曰:禹虎鼻大口,两耳参镂,首戴钩,胸有玉斗。”徐州汉画像石馆藏的“大禹治水图”中(图7),在面相上突出了大禹“虎鼻”的特征,双目刻画的炯炯有神,双袖捋卷,持锸站立,一派顶天立地、虎虎生威的英雄形象。

7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大禹治水图”

 

画像石中的先贤像主要是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是一幅有政治意义的叙事画像,《孔子家语·适周篇》记载, 孔子曾在明堂见到过周公辅成王的画面:“又有周公相成王, 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汉武帝专门赐画“周公辅成王”给霍光。在“周公辅成王”的画像中,“华盖”、“王冠” 是一种图像符号,是“成王”身份的象征。嘉祥武氏祠左石室中的周公辅成王就是以图像符号确定肖像画人物的特殊身份(图8)。在这类题材中,画家强调的是人物的特殊象征“符号”和人物之间的正确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物理方位上的更是政治伦理上的

8 嘉祥武氏祠“周公辅成王”画像(采自《山东汉画像石汇编》陈志农描图)

 

汉画像石历史故事中出现最多是孔子的故事。汉代孔子、老子还没有固定的肖像模式,文献中的孔子、老子形象的描述或许成为当时人们创作的文本依据。有关孔子的形象,《论语·述而》载: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丘云”,“孔子身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司马贞索隐: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老子的形象,《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正义云: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孔子身高九尺六寸,合今2米有余,老子矮孔子约20厘米,因此画像中孔子形象都是伟岸高大。画像石中最生动的“孔子见老子”肖像画,是沂南北寨汉墓中室西壁南段的一幅“孔子见老子”画像。在这幅画像中,孔子头戴进贤冠,冠后有二条飘带,身穿宽袖深衣,腰佩环首刀,双手合抱作拜谒状;老子头戴高冠,眉毛为寿眉,腰佩长剑,左手抚摸腰间的玉佩,右手举起作回答问题状,老子的身后立有鸠杖,一副尊者的姿态(图9)。

9 沂南北寨汉墓“孔子见老子”画像(采自《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