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学人丨王培晓:我的汉画时习之路

学术研究

我的汉画时习之路

王培晓

从第一次认识汉画像石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我也经历了一个从接触到理解,从肤浅到深入的过程。多年来,汉画像石之于我可谓“常看常新”,学而时习之,收获各不同。

一、接触

第一次接触汉画像石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时我大学毕业不久,一位搞艺术的朋友到临沂来,我带他到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参观。之前早就知道此墓,但一直没有进去过。朋友本是慕北寨汉画像石之名而来,看了后震撼之余非常兴奋,于专业角度对我侃侃而谈此墓良多,我却因限于学识而懵懵懂懂。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号墓东侧室的“蹲厕”形制,我们称之为两千年前的“蹲便器”,不禁感叹于文化的千年传承。之后又陪客人去了几次,依然对汉画像“波澜不惊”,看热闹大于看门道。那时也不会想到以后自己会和画像石结下不解之缘。

二、初识  

2007年,我调到王羲之故居工作,单位有几块画像石堆放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因很多来访的书画家很喜欢,就把它们找地方放起来,有心的员工会制作拓片与书画家交换作品。因工作关系,认识了北寨汉墓的馆长桑玉厚先生。其间某次出差到沂南县,在北寨汉墓博物馆,抱着“学习”的态度,听了他一个小时的讲解,自此,我才对汉画像石面纱下的美丽有了模糊地认识。也是在王羲之故居工作期间,我认识了杨爱国先生。那是他到王羲之故居调研画像石,我告诉杨先生故居还有块断了的六面柱,是洗砚池清淤的时候挖出来的,上面隐隐约约有画像。随队的老师教我做拓片确认,做出后是一幅带佛光的佛头画像,造型优美。那是我第一次做拓片,作品出来后还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因此记忆尤深,这也是我对汉画像石兴趣的缘起。

三、结缘

与汉画像石真正结缘还是我调到临沂市博物馆工作后。2010年,我从王羲之故居调到临沂市博物馆工作,工作重心也随之转移。在临沂市博物馆众多馆藏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以吴白庄汉墓为代表的画像石了,迫切想了解这批画像石内涵和价值,但是由于我馆自身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对外交流偏少,不能深入研究这批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贝,因此,尤盼能得到专家的指导。那时就有加入中国汉画协会想法。馆里老一辈中曾有汉画学会会员,后来种种原因与学会失联了。之后一直忙于新馆建设和搬迁,也无暇顾及此事,直到2012年临沂市博物馆新馆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就在那年,汉画学会年会在山东博物馆召开,于秋伟先生想在临沂设个分会场,征求我们意见,我们自然求之不得。9月24日,中国临沂汉代画像石学术研讨会我馆顺利开幕,一百多位专家学者云集临沂,信立祥、白云翔和罗二虎先生来了,中国台湾和韩国朋友也有参加。很多专家参观我馆吴白庄汉画像石后惊讶于它的精美程度,“抱怨”我们宣传不够,以至于很多书籍资料未能彰显其应有的价值,“欺骗”了他们,看见实物就如发现了“新大陆”。这次会议一是给了吴白庄汉画像石很高的评价,认为“是整个汉画像石发展鼎盛时期的翘首之作”;二是强烈要求我们尽快把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整理出来。这给了我们信心和方向,对我们画像石研究工作的影响是深远的,也可以说对我馆有划时代的意义。明白了它的价值和定位,我们倍感“骄傲”,连讲解也因“底气十足”而生动了起来。

 四、探索

很多专家认为,吴白庄画像石特色在于“高浮雕”画像和多面体的柱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的,极有可能受外来文化影响。时值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自然想从这方面寻找证据,因此吴白庄画像石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关系也就成了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重要方向。2015年,我们邀请郑岩、杨爱国、郑同修等几位专家召开了一次研讨会,专门针对吴白庄画像石与中外文化交流进行座谈。2017年,汉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之后的座谈会上,几位理事也针对吴白庄画像石表现的此问题进行了发言。

吴白庄汉墓自1972年发掘以来已有四十余年,公开出版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一直是我馆文物工作者的夙愿。因受当时条件限制及时间久远,发掘资料留存较少,且参与发掘的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大多去世,出版此书难度较大,是迟迟没有整理的主要原因。鉴于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在学术界的价值和众多学者的期盼,2015年,在临沂市文广新局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我们邀请山东省考古院郑同修先生和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杨爱国先生等专家学者,在临沂市博物馆组织召开了吴白庄汉墓发掘报告出版座谈会,决定发掘报告由杨爱国先生和我馆的李斌共同主笔,在排版形式和内容上大胆创新,争取做成一本可看、可读、可研的精品科研书籍。历经三年的努力,《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终于在2018年年底面世。此书得到了各位方家的认可,我们对此无比欣慰。

2017年,在陈履生会长的支持下,汉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临沂召开,会上我馆被发展为理事单位,我也荣幸的被评为理事。加入学会,增加了我和各位汉画“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真正开启了我的学习之旅。2018年3月的北京汉画像石拓片展览集全国之大成,影响深远,非常成功。5月萧县之行专家授课,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两次活动让我收获满满 ,受益颇丰。长沙会议没能参加,至今抱憾。加入学会,临沂市博物馆终于宣告融入汉画大家庭,可喜可贺!而我本人成为理事却非常诚惶诚恐,与众位理事相比,我自认为尚不是一位合格的学生。

五、感言

临沂市博物馆馆藏画像石较为精美的尚有五里堡汉画像石、金雀山汉画像石等,期盼学会各位专家能和我们一道,就临沂汉画像石的兴起、发展以及对外交流、艺术价值等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沟通交流。

加入协会后,我馆和我本人得到会长和学会秘书处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本人深怀感恩。在这里还要感谢曾到我馆单独指导过的武利华、杨絮飞、胡新立、朱存明等老师。

汉画之门正在向临沂的研究者们敞开着,在汉画学会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下,我将不断“学而时习之”,为汉画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谨以此文向汉画学会成立30周年致敬!

2019年7月于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