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释读丨崔靖:我与汉画像石及拓片的情结

详情介绍

 

我与汉画像石拓片的情怀

崔靖

汉画像石是一部汉代的百科全书,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瑰宝。不仅是汉代及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称之为“敦煌前的敦煌”。汉画像石拓片的价值,在于通过拓片中的内容,可以引申研究汉代经济、文化、艺术、美学等许多领域。近年来作为艺术品的热门收藏,被很多人热衷执迷。由于国家文物管理的相关规定,能够得到汉像画石真品拓片是弥足珍贵的。

2019年8月的一天,在北京山水美术馆的汉画学会办公室,值田达志先生从山东返京。书法学习交流之后,赠我一幅汉像画石拓片(见图一)。当展开拓片,墨香扑鼻而来。仔细观赏拓片,不由浮想联翩,思绪回到过去。

 

  图一:孔子问礼图  净尺寸104*26( cm )

我对汉像画石及拓片的喜欢与热爱由来已久。记得幼年时,家乡的文化馆里放置一石棺(已残)和一些破损的城墙砖。石棺是整块石板拼成,依稀记得上面有一些花纹。墙砖上有些模糊不清的字。我与同学们每次去文化馆,都要围着观看触摸,许久方去。后来我的美术老师裴玉林先生告诉我们,这些是从乡下挖出来的汉代墓葬等文物。这是我对汉像画石最初的朦胧感觉。

在后来的书法学习道路上,尤其是十七岁那年到西安的碑林,使我对碑与拓片有了认识。曾记得用了足足两天的时间,游走和沉浸在碑林之中。陈列在西安碑林第四室西侧第三排南数第二位置的《魁星点斗石》深深吸引了我。这是西安碑林中令人瞩目的名碑刻之一,此刻石为圆首方座形,高114厘米,宽60厘米,刻于清穆宗载淳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一个叫马德昭的四川人以儒家修养为准则,用“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个字,巧妙构建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鳌”字之上,取魁星点斗独点鳌头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构图,使人叫绝!正是古人文字游戏之作的名品!离开碑林时,我在大门口的纪念品营业部买了一张这块碑的拓片。后来才知道这通碑是复制品。原碑在山东泰安的岱庙。尽管如此,墨香和拓片上的字形与影像,至今记忆犹新。遗憾的是这幅拓片在日后东跑西颠的生活辗转中没能保存下来。这是我对拓片的第一次情结。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在四川、安徽、山东等地断断续续的游历中,频频得以有机缘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我尤为喜欢与驻足于汉像画石前。记得在沛县的博物馆里,徘徊于高大与精美的汉像画石和碑石前,依依不舍,不愿离去。被其刻画的人物、场景、花饰与文字所深深吸引。此后在一些私人收藏家朋友那里,陆续观赏了一些汉像画石拓片。自内心深处印下了刻骨的烙印。

记得有一位收藏界朋友,执一幅说是四川广元摩崖刻石的拓片,有四尺整张宣纸大小。(见图二)让我为其题写款识。经查找资料与咨询相关人士,得知其刻画的是当时卖酒情形,所以权定为《汉酒肆图》。用国画颜料朱砂色与隶书书体在拓片上部左方题写了标题。经查找资料后,采用国画朱砂色行书,书写了“酒在历史中酿成的醇香,浓郁绵长。美酒流过历史,也创造历史。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石《酒肆图》,真实记录了汉代酒文化的生活场景。让我们似乎闻到了两千年前美酒的醇香滋味。丙申二月六日识。崔靖。”为了更加美化拓片,我又用墨色及行书体书写了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为之补缺。字首用了条形朱文“浮光掠影楼”印。识尾用了白文“半聋”和朱文“崔靖”印。这是我第一次给汉像画石题写款识。至于此拓片真伪,还真是拿不准。对于拓片的鉴定知识,我毕竟是略知皮毛一知半解。

 

图二:四川《汉酒肆图》138*69( cm )

这次田达志先生赠我《孔子问道图》拓片,令我感叹不已,喜出望外。据我所知,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下几十种之多。尽管各地出土的画像在艺术表现手法、雕刻风格、视觉形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存在事实,从历史文物方面提供了有力地证据。    

经翻阅资料,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文献记载有四种说法:一是孔子十七岁时问礼于老子,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言"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二是孔子三十四岁时问礼于老子,清人阎若璩据《曾子问》中有关记载而推断。三是孔子五十一岁问礼于老子。《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四是孔子五十七岁时问礼于老子。黄方刚认为孔子两见老子,第一次孔子五十一岁。第二次孔子五十七岁。"温习典籍,明史达意。对于拓片反复观赏,细细品味,竟爱不释手了。

 图三:《孔子问礼图》题款

欣赏之余萌发为之题写款识的想法。写什么?思量几番后,在拓片的右侧,用朱液及隶书写标题“孔子问礼图”。 紧接着用“一得阁”墨汁及楷体,书写了“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主要出土在山东、江苏与陕西,约三十余。文献可考有《礼记》、《水经注》、《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等。此画像完美再现儒、道始祖尊老敬贤、互敬互学的历史画卷。宋刘克庄有诗曰:却莱辨夷夏,隳郈肃君臣。丘岂生知者,聃非绝灭人。己亥立秋后三日记于北京。”引首用了自然形朱文印“养心”。款末用白文印“半聋”与“不二法”朱白文兼印。(见图三)

 

   图四:《孔子问礼图》题识

  图五:题写款识后的《孔子问礼图》  175*47.5( cm )

 

为了说明此拓片得之原由。我在拓片左面空白处,用行书题写了“嘉祥汉画像石,乃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汉碑、汉画像石群。最早见欧阳修《集古录》和赵明诚之《金石录》。南宋洪适以武梁祠画像命名。清乾隆时黄易等发掘清理。画像古朴,八分精妙,驰名中外。有友田达志兄馈赠此拓,不胜感激,故而记之。己亥立秋后三日,崔靖。”款末用白文印“半聋”及朱文“崔靖”二印。(见图四)。经过这样题写后,整幅拓片增色不少。使我更加为之珍爱。(见图五)。

通过此幅汉像画石拓片的受赠与题写款识,使我由衷地对我们这文明古国和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更加发自内心的顶礼膜拜。文化传承在东方,东方之美在华夏。华夏之精美蕴于汉像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