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学人丨李慧:我与中国汉画学会——感怀

学术研究

 

我与中国汉画学会——感怀

李慧

 1989年,中国汉画学会成立。那年我在滕州市博物馆参加工作,1996年从滕州博物馆借调滕州汉画像石馆,2000年从汉画像石馆又回到博物馆工作,2007年再从博物馆借调汉画像石馆,2013年,工作关系正式转入滕州汉画像石馆。刚进入博物馆工作时,从事基础工作,时常自豪的炫耀一身兼数职讲解员、看馆员和保洁员。之后在博物馆、汉画馆内部从事过财务、办公室、工会、文物保管、考古发掘等工作,辗转来回,汉画相伴30年,中国汉画学会今年也步入而立之年。

   “世之盛衰,于文物兴废可鉴,国世雄,民气顺,天下富足康宁,则文化艺术倍受推崇而愈发璀璨,一千八百年前汉画像石集陈于室,百姓欣然得瞻地方文物特色也。”20多年前,由李华亭先生书丹的滕州汉画像石馆前言倒如流。滕州境内自清末民初陆续发现汉代画像石,50年代在县文化馆院内进行专题陈列,1958年,成立滕县博物馆,在汉画像石等文物的基础上整理充实藏品,在“历史革命文物之部”陈列汉画像石。1986年,滕县博物馆迁址王家祠堂内,汉画像石搬运新址;1995年,滕州市博物馆再迁新址,设立汉画像石陈列专题展厅。1996年,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若干个汉画像石调运工作组,经过52天的日夜奋战,滕州汉画像石馆建成开放,馆藏汉画像石增至386从滕州21个镇街抢救性征集200余块汉画像石,不乏曾经被百姓筑桥、砌路、垒猪圈厕所的建筑材料。有幸成为汉画馆第一批讲解员,每天忙碌于讲解工作,闲暇时常默默与汉画对视,感受鲁迅先生所说的深沉雄大。有时讲到嗓子嘶哑,每每得到观众的赞誉,总是乐此不疲。当时开馆时间仓促,没有形成系统的书面讲解词,讲解内容的积累就从万树赢馆长、翟立君馆长的口头传授、文字说明牌的画面简述开始。偶遇一位热心观众,借阅到一本汉画像石书籍,据说是从省图书馆借阅,到期要及时归还,拿到书后如获至宝,马上复印成本,这本书成为那段时间讲解内容的主要来源,后又多次复印,供同行们参考。同年,有幸得到中国汉画学会理事、滕州市博物馆第一任老馆长万树赢先生的推荐加入了中国汉画学会,荣幸的成为中国汉画学会会员。

     万树赢馆长是中国汉画学会第一任理事成员,也是最初引领我走进汉画学会大门的恩师,他为滕州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呕心沥血,被誉为滕小国的万秀才,没有他最初对汉画像石的高度关注收藏,也就没有滕州汉画像石馆2000余块汉画像石藏品的发展积累。万老师生前的音容笑貌清晰如眼前,一丝不苟的发型,整洁干净的衣着,对待我们这些后生总是和善可亲,尤其是讲解汉画时眉飞色舞、身临其境的神情至今难忘,当他生命进入倒计时,强忍病痛折磨,依旧面带微笑鼓励年轻人好好工作学习,不用担心他的病情。曾经来滕考察过的顾森、陈履生、武利华、杨爱国、邢义田、陈秀慧、周君言等诸位学者们无一不念到他们的老朋友万树赢先生曾给予的热情接待及无私帮助。

  2013年,通过老师和单位推荐,经理事会审议后我被吸收为汉画学会集体理事,第一次正式参加了在济宁召开的理事会,会上见到多年来尊崇的各位学者、前辈。顾森会长的温文尔雅,赵超先生的学者风范,武利华馆长坦诚助人、杨爱国老师直率诙谐、朱青生教授幽默顽皮偶尔咄咄逼人、胡新立局长喜欢点赞是位老好人,对各位前辈迥然各异的风格留下深刻印象,被汉画学会浓厚的学术氛围感召着,对汉画学会理事们之间的温度所感动。

  本次会议后,积极响应学会号召,遵守学会章程,按时参加学会会议,及时缴纳集体会员及个人会费。2015年10月在徐州召开的五届一次理事会上,通过了由滕州承接五届二次理事会议的申请提议。2016年8月,中国汉画学会五届二次会议如期在滕州隆重召开。滕州市委、市政府对本次理事会高度重视,市委书记、人大、政协、文化文物主要领导及社会各界代表及全国各地30位汉画学会理事参加了活动开幕式,张宪依市长全程陪同文化场馆考察活动,由于办会经验缺乏,全馆同事虽尽洪荒之力准备会务,疏漏依然不能避免,各位理事宽容理解,纷纷点赞鼓励,汉画学会大家庭的温暖与格局感动我们

   2017年12月,秉承中国汉画学会陈履生先生推荐,受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中国艺术中心丛志远教授邀请,由中国汉画学会主办的汉人之魂——滕州汉画像石拓片展在美国纽约中国艺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作品80余幅,是中国汉画学会第一次在海外推出的汉画展览。展览同期,出版《汉人之魂——滕州汉画像石》图集。9月中旬接到威廉帕特森大学中国艺术中心发来的展览邀请函,展览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后来听丛教授剧透,陈履生会长当初推荐滕州时,丛志远教授根本不知道中国还有个滕州市,而且这个不知名的小县城竟有汉画像石出土,曾暗自埋怨老同学对展览不够重视,当他看到发送过去的展览作品资料后非常激动,和夫人林军分享内心喜悦,反复欣赏收到的汉画图像,认为本次展览意义重大,于是专门联系了曼哈顿地区中国纽约艺术馆,提供了两层空间,作为重要展览推出,展期定为86天,沟通时特别建议应该结合本次展览作品出本图集,作品再重要,展期时间再长,展览结束也就结束了,留下的只有只言片语记忆,图集则不然,作为本次中外文化交流展览的宣传资料和纪念物和见证,美国大学图书馆和国内收藏及中国文化宣传研究,扩大国际影响力。因最初向财政申报展览预算时图集印制未列入经费预算,有效时间仅有一个多月,郑重考虑各种问题因素后,决定接受丛教授建议,在做好展览前期各种料逐级申报工作的同时,马上投入了紧张的图集编辑工作,图集作品从1500余块馆藏汉画像石中精选76块,既有旧藏,也有新近出土,采用图文对照方式编排,为保证图像内容、雕刻技法等辩识度,增强汉画拓片的视觉冲击和原石本来的立体感,原石和拓片相对应,每块汉画像石制作3幅拓片,优中选优,挑选图像表现最饱满完整、着墨深而且墨色均匀的拓片,拓片未揭取时进行拍照。图像内容根据滕州汉代画像石特点,从雕刻技法、图像内容、艺术欣赏 、学术研究综合考虑,从地下石椁 、石室,地上祠堂 、墓阙,既有人间生活,也有仙人世界;既有牛耕 、纺织 、冶炼场景,也有庖厨 、六博 、垂钓图像; 既有孔子见老子、泗水升鼎 、周公辅成王等经典历史故事,也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神话传说;既有日月同辉 、建鼓乐舞等馆藏精品,也有“永元十一 年”、“延光元年”珍贵纪年画像 。

    按照当初计划展览拓片只做简单托底装裱,在当地临时配以木条框架进行展示,表面不加玻璃板,可最大限度保留原石雕刻痕迹的本质临近展览开幕时,丛教授突然提出所有拓片展览时要装框,他认为这么重要的展览,如果裸展的话对公众尊重,对珍贵的作品更不尊重。陈履生会长充分理解基层文博单位的难处,也考虑运输周期等实际困难,对丛教授的观点坚决反对经过多次讨论,在寻找各种解决方案无果的情况下,充分理解丛教授对本次展览的重视程度,也懂得陈会长的苦心,时间紧迫,最终商定在美国当地寻找合适的镜框店,按照每幅拓片尺寸提前制作镜框,拓片抵达后,第一时间送镜框店装框,确保展览顺利开幕。起初接到展览任务时想的特别轻松简单,以为汉画拓片不像文物出境,审批程序相对简单,没成想筹展过程各种问题接踵而来,为了共同的目标,丛教授在美国积极推进,向校方领导汇报,选定展览地点,参与图集设计,争取经费赞助,翻译图像简述、筹备研讨会,联系装裱店、邀请嘉宾及媒体等等,在美期间,接机、开车、入住、陪同参观布展研讨会主持讲话,陪同访问校方领导几乎全他一人操持,每天忙到深夜回家后继续整理活动的各种文稿。回想展览筹备过程,感慨万千,收获巨大,所有付出和努力都值得!

在滕州汉画像石五次建设搬迁中,在染山汉墓发掘时,在滕州官桥村南墓群的原址保护上,在《滕州历代石刻》及《滕州汉画图集》的编撰中,在汉人之魂展览的筹备中,中国汉画学会各位老师分别给予了无私的鼓励支持、帮助指导,如果没有他们在重要节点无私的指教,滕州汉画馆不会有今天的初见成效与发展,我作为中国汉画学会的一员固然不会有目前的成长与进步。

       感谢恩师感谢中国汉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