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学人丨李宏:汉画研究三十二年寄语
汉画研究三十二年寄语
李宏
"在中国古典艺术里,只有汉画才如此兴致勃勃地将世间的一切延伸到死亡的彼岸,也只有汉画,才如此将自己热情的想象致美于心目中的幽冥世界,礼赞人生,全身心的投入现实。让人的力量和想象充溢所有的空间与时间中。"
—— 李宏
我第一次认知汉画还是在河南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来自与于安澜先生的交谈,这是位闻名学界的中国画史研究大家。从他的话语中我感受到老先生对中国汉画保护和研究现状的焦虑。对年轻学子认识和研究汉画充满期待和尽力推介。而真正领我走进这座宝库的,则是我的入门老师、汉画学会的老会长周到先生。我在大学刚刚毕业就参加了周到先生所主持的河南汉代画像石刻的整理工作。我的第一篇有关汉画的论文就是在周到先生的支持鼓励下完成的。
1985年河南南阳的汉画学术研讨会,使我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台湾、日本、美国的一大批潜心于汉画研究的学者,以后的商丘、乐山、徐州、嘉祥----,每一次学者的聚会,都带来一批磨砥刻厉的精研成果。他们的治学作风和人格魅力感染了我,每每想起,我都为能在汉画像研究的道路上走下去而恭谢师恩。
32年,弹指一挥间,许多前辈学者已经谢世,冯其庸会长,李发林、蒋若是、周到、何正潢,孙守道、韩顺发……;曾经的英姿勃发,如今已壮士暮年,高文、王凯、刘兴珍、吕品等老师,而曾经的青春年少,如今也是鬓发如霜,顾森、陈履生,巫鸿、朱青生、陈江风、杨爱国、武利华、朱存明……等学友,还有远隔重洋,如今可安好的工藤贤司、邢义田、曾蓝莹……等学者,以及吴冠中先生面对汉画时那顶礼膜拜神情,汤池先生在崖墓中孜孜以求的身影……这些都成为汉画探索人生道路上的难以泯灭的记忆。生命履迹,是精神安放之所,虽经人事岁月无数,汉画情结难解,汉画初衷不改。
近一个世纪来,从汉画的重现于世、到搜集、整理、发掘,到解读、考据至今天的融会贯通、巨细关联,几代汉画学者的努力,使得汉画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术命题,已经开枝散叶,其触角已经深入到各个不同的学术领域中。汉代画像的学术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具体画面的考释、不同区域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分析,主题内容的分类研究,深入到综合性的对其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以至心理和审美的整体把握,图像的深入解析。汉画像研究的学术轨迹。也呈现出从概括性研究到具体的考证,又从具体的条析缕分上升到理论性述说。中国汉画学会见证着半个世纪一代又一代学者的辛勤耕耘,
只有热爱,才会着意表述。无论是汉画的创造者,还是今天的研究者,在中国古典艺术里,也只有汉画才如此兴致勃勃地将世间的一切延伸到死亡的彼岸,也只有汉画,才如此将自己热情的想象致美于心目中的幽冥世界。礼赞人生,全身心的投入现实。让人的力量和想象充溢所有的空间与时间中。
穿越二千年,汉画串连起它的创造者和研究者,共同构建了生命不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