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苑丨王培永:仲春时节话“高媒”

详情介绍


仲春时节话“高媒”

王培永

 

春回大地,

南燕北归,

仲春时节,

在古时要举行一次

祭祀“高禖”的仪式。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

高禖(禖同媒),古籍中亦作“皋禖”、“郊禖”,指执掌人类婚姻和继嗣的媒神。生殖崇拜、祈求神灵降福赐子的风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古代帝王就有了为求子而祀的禖神。民间亦有其祠庙。蔡邕《月令章句》云:“高媒神名也……所以祈子孙子祀也,后妃将嫔御,皆令于高媒,以祈孕妊。” 《汉书·礼仪志》:“仲春之月,立高媒于城南,祀以特牲。”

 

汉代对高禖极为崇拜。《史记·武五子传》记载,汉武帝因晚年得子,立高禖之祠,作禖祝。《毛传》、《汉书·外戚传》中也可见先秦两汉祀高媒之隆盛。据《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郑玄注:“高辛氏之世,玄鸟遗卵,娀简(与生后稷之姜嫄同为高辛妃)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变媒言禖者,神之也。”高禖之祭选在玄鸟即燕子到来之时举行,祭祀高禖带上弓箭,显然是祈求男性子嗣。以弓箭象征生男子的习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诗经·大雅·生民》记述郊祀祈嗣的目的时说:“以弗无子。”毛传注:“弗,去也;去无子求有子,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禖”即是“神媒”。以神为媒才称禖,禖神即婚育之神。所以禖神又主繁衍生殖。

 

自古以来,婚姻关系常伴随着子嗣问题,二者是关系密切的。古时候没有子嗣的人常常去高禖之神庙求子,女娲在民间信仰中被奉祀为“送子娘娘”,道理即在于此。古代祀禖神皆在郊外,清人王引之认为,“高”为“郊”的谐音,“高禖”者即“郊禖”也。“高禖”之“高”,另有一说。《吕氏春秋·礼仪志上》云:“仲春之月,立高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吕氏春秋·仲春纪》亦称:“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 《后汉书·礼仪志上》云:“仲春之月,立高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注曰:“故于是以三牲请子于高禖之神,居明显之处,故谓之高;因其求子,故谓之禖。以为古者有媒氏之官,因以为神。”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

山东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墓门有一幅高媒两壁紧抱伏羲、女娲的画像,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分别手持规、矩,被中间一人紧紧揽抱在一起,而画像两上角,分别有两鸟。嘉祥纸坊镇敬老院汉墓、河南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中均有巨人或力士拥抱女蜗伏羲的画像,显然有撮合婚姻之意,此巨人或力士据证正是高媒形象。”汉画高媒的出现正与上述文献所见两汉时期重生殖祀高媒的民俗相印证,他和伏羲女蜗交尾形象一道被列置墓中,应当具有敬祖和保佑婚姻、祈求繁衍等多重含义。

嘉祥纸坊镇敬老院汉墓画像

 

禖神的形象在历代并没有特定模式,高禖之祀因时代及民族不同而有异。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云,夏人所祀之高禖为涂山氏, 即女娲;殷人所祀之高禖为简狄;周人所祀高禖为姜嫄。《路史》引束皙曰:“皋禖者,人之先也。”古代各民族所祀的高禖全是各该民族的先妣。闻一多认为:“古代各民族所记的高禖,全是各该民族的始妣。”这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从起源上来讲,女娲形象的产生可能是更古老的,她可能是某一族或某一部落祀奉的始祖神。主司繁衍生殖,又因她别男女、立婚姻,使人类自行繁衍,因而稍后被祀为媒神和送子娘娘。在民间,女娲的“为媒”和“送子”,至今依然是信仰的主要功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