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绣 霍宏伟:洛阳两汉彩画

详情介绍

作者: 王绣 霍宏伟

 

91b912613f2b924e01050330583b2ba

王绣 霍宏伟

文物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简介:

      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王绣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霍宏伟博士合著《洛阳两汉彩画》一书,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为大16开本,全彩精印,文图并茂,共计30万字篇幅,300页。内容分为绪论、卷上、卷中、卷下、附录等五个部分。绪论是一篇论文《神话·历史·现实——洛阳两汉彩画研读述要》,这是有关洛阳两汉时期墓葬壁画、陶器彩绘发现与研究的综述,对该地区汉代彩画学术史做一回顾和总结。

      卷上“玄宫赋彩”,是指洛阳两汉墓葬壁画,主要包括作者王绣现场临摹的道北路西汉卜千秋墓、烧沟西汉墓M61、金谷园新莽墓、唐宫中路东汉墓C1M120的壁画摹本。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壁画内容,每幅图均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及其他图片资料。

      卷中“制器尚象”,是对洛阳地区两汉陶器彩绘资料的梳理。第一部分是洛阳两汉陶器彩绘概述,并总结出自身特点。第二部分是对散见于各地文博部门、洛阳出土彩绘陶器资料的整合,其中一些首次发表的资料尤为珍贵。第三部分辑录了王绣摹绘的洛阳出土两汉陶器彩绘摹本,使读者对汉代陶器彩绘细部纹饰有一个更为精确的把握。第四部分是将最近60多年来洛阳考古发掘出土的两汉陶器彩绘资料集中起来,以利于学者的深入探讨。

卷下“摹画纪闻”,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客观记录了王绣当年临摹两汉墓葬壁画与陶器彩绘的所见所闻,为读者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这些彩画的重要价值提供了背景资料。

      附录分为主要参考文献、后记、英文内容提要、作者简介等四个部分。

 

【目录】

 

/ 004

神话·历史·现实——洛阳两汉彩画研读述要 / 010

文献记载中的洛阳东汉画迹 / 011

洛阳两汉墓葬壁画发现与研究简史 / 015

(一)洛阳两汉墓葬壁画发现概况 / 015

(二)洛阳两汉墓葬壁画研究简述 / 023

洛阳两汉陶器彩绘发现与研究史略 / 025

(一)洛阳两汉陶器彩绘发现概述 / 025

(二)洛阳两汉陶器彩绘研究略说 / 026

洛阳两汉彩画特点 / 028

/ 031

 

卷上 玄宫赋彩 / 033

 

道北路西汉卜千秋墓壁画 / 034

一 句芒图 / 038

二 升仙图 / 038

(一)伏羲与日中金乌 / 040

(二)女娲与月中蟾蜍 / 040

(三)西王母与墓主夫妇 / 040

(四)羽 人 / 050

(五)五 灵 / 051

三 方相氏与龙虎图 / 056

 

贰 烧沟西汉墓M61 壁画 / 060

一 虎食鬼魅图 / 062

二 星象图 / 071

三 大傩图 / 074

四 二桃杀三士图 / 076

五 孔子师项橐与入周问礼图 / 079

六 天门御龙图 / 084

七 大傩宴飨图 / 088

 

金谷园新莽墓壁画 / 092

日象图 / 096

双龙穿璧图 / 103

玉璧四神图 / 103

月象图 / 104

胡人骑白虎图 / 104

羽人御青龙图 / 105

神龙图 / 111

羽人戏龙图 / 114

羽人戏天马图 / 114

○ 玄武图 / 116

一一 玄冥图 / 118

一二 祝融图 / 119

一三 凤鸟图与凰鸟图 / 120

一四 蓐收图 / 120

一五 句芒图 / 126

一六 兽面纹 / 126

 

唐宫中路东汉墓C1M120 壁画 / 128

夫妇宴饮图 / 128

主仆图 / 135

车马出行图 / 140

  

卷中 制器尚象 / 145

 

洛阳两汉陶器彩绘概述 / 146

西汉陶器彩绘 / 146

(一)西汉早期 / 146

(二)西汉中期 / 150

(三)西汉晚期 / 152

新莽陶器彩绘 / 154

东汉陶器彩绘 / 154

(一)东汉早期 / 154

(二)东汉中期 / 155

(三)东汉晚期 / 156

/ 156

 

馆藏洛阳两汉彩绘陶器 / 160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160

河南博物院藏 / 161

洛阳博物馆藏 / 164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 / 188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190

宜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 191

 

洛阳两汉陶器彩绘摹本 / 196

彩绘陶器 / 196

陶器纹饰 / 206

 

洛阳两汉陶器彩绘资料长编 / 229

西汉陶器彩绘 / 229

(一)西汉早期 / 229

(二)西汉中期 / 230

(三)西汉晚期 / 233

新莽陶器彩绘 / 245

东汉陶器彩绘 / 246

(一)东汉早期 / 246

(二)东汉中期 / 247

 

卷下 摹画纪闻 / 253

 

道北路西汉卜千秋墓壁画临摹 / 254

烧沟西汉墓M61 壁画临摹 / 261

金谷园新莽墓壁画临摹 / 268

唐宫中路东汉墓C1M120 壁画临摹 / 276

陶器彩绘临摹 / 280

 

主要参考文献 / 290

/ 294

A b s t r a c t / 296

作者简介 / 298

 

【作者简介】 

      王绣194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国家一级美术师,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洛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71—1972年,先后参加隋唐洛阳城含嘉仓遗址、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遗址的发掘,进行考古绘图工作。1976—1983年,现场摹绘4座两汉墓葬壁画,临摹30余件两汉彩绘陶器纹饰。1990—2011年,担任洛阳博物馆馆长。

      美术作品曾入选“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中国当代牡丹书画艺术大展”等。其美术作品由国家文化部选送泰国国王行宫“淡浮院”陈列并收藏,并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印度、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元首。部分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日、韩等国博物馆陈列并收藏,并应邀出访国外举办展览和讲学。

      出版《洛阳汉代彩画》、《牡丹雅韵:王绣牡丹绘画精品》、《中国牡丹画技法大全》等画册,主编《洛阳文物精粹》、《洛阳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洛阳博物馆建馆五十年论文集》等学术著作。

 

      霍宏伟1966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1988年7月毕业于洛阳大学文史系文物考古专业,分配至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工作。2004—2009年,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攻读研究生。2009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现任副研究馆员,兼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学、钱币学。

      1988—2004年,在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从事田野考古工作,主持发掘洛阳东周王城西城垣遗址、汉河南县城仓窖与砖瓦窑址、西周至汉唐时期百余座墓葬。具有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领队资格。2012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访学。

      发表学术论文与考古简报70余篇。担任《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主编,《中国钱币大辞典·考古资料编》副主编,合著《洛阳钱币发现与研究》、《洛阳泉志》等。《洛阳钱币发现与研究》、《中国钱币大辞典·考古资料编》荣获中国钱币学界最高学术成果“金泉奖”,《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被评选为“201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

 

【自 序】

      1976年盛夏的一天,当我平生第一次坐着箩筐下到10多米深的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室内进行壁画临摹,借着昏黄的灯光仰观墓顶上的壁画长卷时,深深地被汉代古拙朴实的画风所震撼,让我想起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不仅道出了汉人的万丈豪情,也契合了汉代的艺术精神。

      我从1971年开始在洛阳博物馆工作,主要任务除了布置陈列展览外,还利用自己的绘画技能,配合考古发掘,绘制比较复杂的遗迹、遗物图,如1972年在洛阳中州路南东风轴承厂测绘战国中期车马坑平面图。对于汉代壁画的临摹,始于1976年清理的道北路西汉卜千秋墓。该墓的发掘十分特殊,是当时洛阳面粉厂职工挖防空洞时偶然发现的。所有考古人员进入墓室,都需要从地面坐进箩筐用绳系着才能到达墓内,甚至可能会出现防空洞塌方的险情,工作环境异常艰苦。然而,我之所以将危险置之度外,是因为早已被色彩鲜艳如初、线条灵动飞扬的汉代壁画所折服,正是对于这座墓壁画的临摹,带我走进了汉人的艺术天地。此后的十年间,我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汉代彩画方面,先后摹绘了西汉、新莽、东汉墓壁画,还有一些两汉墓出土陶器上的彩绘纹饰。临摹汉画时常让我陶醉其间,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汉代奇异、瑰丽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汉画不仅成为滋养我艺术生命的土壤,而且也是我后半生艺术创作灵感用之不竭的源泉所在。

      20世纪70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的摄影器材配置较为落后,特别是彩色胶卷的使用更为少见。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一些壁画、彩绘陶器上的画面与颜色无法原状保存下来,临摹是当时较为忠实记录彩画内容、色泽的办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墓葬壁画与陶器彩绘临摹品的价值也在逐步显现出来。

      在距我首次临摹西汉卜千秋墓壁画十年之后的1986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我本人摹绘的《洛阳汉代彩画》一书,收录了道北路西汉卜千秋墓、烧沟西汉墓M61、金谷园新莽墓、唐宫中路东汉墓C1M120等4座墓葬壁画以及洛阳地区部分汉墓出土陶器彩绘纹饰摹本,为考古学界、美术界研究汉代绘画提供了较为清晰的参考资料。

      《洛阳汉代彩画》一书出版至今,历经近30年。由于时间较久,当时印刷数量有限,现在市面上很难见到,但不断有一些专家、学者和年轻读者向我索要。为了满足大家的这一愿望,现将这些汉画摹本重新整理、出版。经过近一年来与中国国家博物馆霍宏伟博士的合作编撰,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拿在您手中的这本书,了却了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

这是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用文字描绘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我们出版的这本《洛阳两汉彩画》,则是用一系列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来展现那个令人心动、遐思万千的大汉王朝,引导今人去找寻那个遥远时代人们的物质与精神家园,汉人的爱与哀愁。

2014年5月于洛阳博物馆

 

【后 记】

      每当我聆听《十面埋伏》这支琵琶名曲时,那激越、铿锵的曲调一下子将思绪拉回到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决定性一搏的垓下之战,让我浮想联翩。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自刎,刘邦胜出,书写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刘邦吟唱着《大风歌》,荣归故里;与众将置酒于汉洛阳城南宫,把酒论英雄,开创了大汉四百年的辉煌基业。这才留下了我们目前正在忙于整理的洛阳两汉墓葬壁画与陶器彩绘资料,充分展现了栩栩如生的汉代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绚丽画卷。我很惊讶,两千年前的汉文化依然跳荡在今天人们的心中,禁不住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汉代艺术曾经是我心驰神往的一个领域。“宗法两汉”,是年少时临习汉碑隶书的理想,张迁碑拓本伴随着我走过一段略显苦涩的年青时光,满屋子贴着写在粗糙毛边纸上的摹本。黄明兰先生编著《洛阳汉画像砖》中的拓本,我用钢笔反复临摹,揣摩着汉人用线的高妙之处,那简洁、劲健的线条,古拙、质朴的形象,耐人寻味,百临不厌。由王绣老师摹绘的《洛阳汉代彩画》一书,我也时常翻阅,惊异于汉代人的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那飞动的线条,鲜艳的色彩,传神的人物与动物形象,诉说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显示出他们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野外发掘经历的考古队员,我曾长年奔波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发掘汉墓数十座,虽然未遇到一座壁画墓,但是汉代墓葬的建筑形制结构、随葬的各类生活器具仍让我感受到大汉先人的气息与精神。

      时隔多年之后,竟然有一个与汉画结缘的机会。2013年8月17日,我去洛阳博物馆看望王绣老师。她说多年来一直有个心愿,想重新整理、出版20多年前编绘的《洛阳汉代彩画》一书,我提出可以帮助她做一些文字工作。于是,就有了这次关于洛阳汉画出版物的有意义合作。

      本书收录的洛阳两汉彩画摹本,由王绣老师摹绘,王雪峰翻拍。全书文字撰写、配图,均由霍宏伟完成。在写作过程中,四川大学张勋燎、霍巍、黄伟等老师、王煜博士,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爱国,文物出版社总编辑葛承雍,中国国家博物馆孔祥星老师、马玉梅、王方、冯峰、胡基魁博士,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徐婵菲,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蔡运章、黄明兰、程永建等老师,洛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建京、沐烟堂工作室赵向前给予了大力支持与热心帮助,对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并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赵向前还专程从洛阳赶到北京,对本书的封面及版式设计进行具体指导。中国国家博物馆夏美芳翻译了本书英文书名与内容提要。

      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李明斌、苏奎博士,雅安市博物馆副馆长潘红兵、文霞,河南博物院牛爱红、杨扬,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鲍颖建,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韩长松,洛阳博物馆王耀辉、张玉芳、方文正、肖利阳、王美粉、王军花、胡万喜,洛阳大遗址保护办公室主任王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商春芳、高虎、周立、张鸿亮、褚卫红、李红等同道,为笔者收集汉画图像资料提供了诸多帮助。文物出版社总编辑葛承雍先生为了使本书能够顺利出版鼎力相助,专门指定责任编辑李睿多方协调出版事宜。对于以上这些老师、朋友、同道谨表谢忱。

      本书封面书名集自汉晋北朝碑志拓本中的文字。用笔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能够充分体现汉文化的阳刚与豪迈。本书出于学术研究目的,引用了一些图版,均注明资料来源,并向这些图版的发表者表示感谢。其中一些作者是我的前辈、同事和朋友,他们长期工作在田野考古工地上,为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我坐在国博图书馆阔大无比的“书房”里,沐浴着明媚的阳光,独自享受着喧嚣尘世中那份难得的宁静、惬意与安详时,似乎达到了导师霍巍老师说的最佳文人生活状态,安贫乐道,物我两忘,但内心深处仍在努力追寻着汉人的艺术世界。在汉画资料的整理过程中,遗憾地发现,随着星移斗转,洛阳考古发掘出土汉画的笔墨与色彩在慢慢褪去,谁也无法阻挡,也许要重新隐没于那遥远的历史丛林之中。渐行渐远的汉画后面,是墓葬壁画与陶器彩绘摹本学术价值的日益凸显,这正是我们要极力出版这本书的关键所在。

      时光在流逝,唯有经典永恒。

霍宏伟

2015年1月12日于北京紫竹院昌运宫京洛堂